开栏语: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庆这座城市最具鲜明特色的红色标识。
上游新闻特别策划推出“红岩思政课”系列报道,深度挖掘现代化新重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功能,探寻重庆大中小学校红岩精神主题特色思政课,记录红岩精神如何以创新多样的方式融入巴渝大地学生课堂,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12月5日,在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红岩思政课为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这堂课上,老师巧妙运用VR技术,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沉浸式的历史场景中。他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红岩房东”饶国模的故居。饶国模,这位被誉为“革命妈妈”的伟大女性,她的传奇故事在VR技术的呈现下,生动而感人。
VR重现饶国模在红岩村的贡献
这堂VR思政课,老师们从大足本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饶国模的故事讲起。
饶国模,1895年出生于大足县云路场饶家祠堂的一个耕读之家,她的二哥饶国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青少年时代,她就深受革命思想熏陶,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1939年春,为躲避日军空袭及解决办公场所需要,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在市郊寻觅新址。当饶国模得知她位于红岩嘴(后改称红岩村)的大有农场可以帮助办事处解决办公场所后,在她的帮助下,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楼在大有农场建成。
1948年,在川东地下党最危难的时候,饶国模的农场又一次成为掩护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据点。也正是在这时,饶国模经胡其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忆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精神。大家好,欢迎来到红岩精神云上学习厅,走近红岩房东饶国模。”5日下午,在学校“虚拟VR世界”教室,六年级3班班主任蒋唐娟让孩子们戴上VR眼镜,穿越时空开启一段历史之旅。
“VR饶国模纪念馆”“饶国模的生平事迹”“饶国模在红岩村的贡献”……VR教学场景生动还原了饶国模的故居以及她与红岩的故事。
作为红岩村的女主人,饶国模无偿提供大有农场作为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秘密基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戴上VR眼镜的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感受她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一次通过VR技术上思政课,同学们纷纷感叹“很神奇!”“非常震撼!”
对于这堂思政课,女生张嘉芮有着与以往不一样的体会:“这节课借助VR眼镜带我们参观饶国模故居,让我对饶国模的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我们要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完这堂课,男生陈家晔激动地说:“非常喜欢这堂课!戴上眼镜,我仿佛身临其境到了饶国模的故居,亲身感受她无私奉献的伟大爱国精神。这种学习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爱国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数智”赋能本土红色文化
用VR上思政课,是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用数智技术与本土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的一种探索。
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党总支委员、副校长覃贤介绍,龙岗一小1728年建校至今,一直秉承“蒙以养正”办学理念,始终将本土文化视为学校“守正创新”的发展基石。学校基于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红色校本课程,运用数字技术,践行红色文化育人活动。
走进学校综合楼,迎面而来的是学校专门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厅。楼道两旁鲜明的“红色印记”,文图并茂地向全校师生讲述着党的历史;每层楼的过道上,扫码可听江姐、“小萝卜头”、饶国模、饶国梁、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党史馆内,展示了万里长征、解放战争等党的光辉历程。
除了校内的大思政课程教育阵地,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的本土红色资源。“我们利用大足革命烈士陵园、红军将领唐赤英故居、革命英雄饶国良和饶国模故居等红色资源,培育学生爱党、爱国、奉献的精神;利用红岩重汽博物馆、龙水五金工厂、大足科技馆等资源,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
不仅如此,自2019年起,学校以“本土文化”为脉,以“数智技术”为抓手,致力打造学校“数智文化新场域”,并于2024年建成“大足石刻少年国际会客厅”,构建起“数字化大思政课程体系”。
“会客厅”借助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将“大足石刻”搬进校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VR仿真模拟,沉浸式观摩“百变千手观音”,体验大足石像贴膜、修补等文物修复;AI对话“梦幻圆觉”千年石像,面对面聆听卡通“圆觉”带来知识的科普;还可以扫码体验拓印技术,在实践中传承石刻艺术。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近来,学校借助VR技术,把学生带到大足革命历史陈列馆、饶国模故居等“现场”去沉浸式的感受和体验,让思政课变得可感可触。
学校围绕“本土红色文化”和“数智技术”开展的课程建设实践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重庆市立德树人特色项目研究基地等市级以上荣誉200余项。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育人的土壤,通过数字技术革新,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食粮。”覃贤说。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