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玉米制种基地务工增收
春日里的荣隆镇,街头巷尾车水马龙、居民如织,田间沃野耕种有序、生机勃勃,企业车间机器轰鸣、紧张忙碌……不同场景,却上演着相同的兴旺与奋进。2023年荣昌区担当作为先进集体荣誉“花落”荣隆,缘由可于其间窥见一斑。
荣隆镇的中心位置——新民街,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修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一砖一瓦都能唤醒几辈人的回忆。而如今,这里已和“老”字不再沾边。
“安全、干净、舒心,收入还更高,真是‘改’到了群众心坎儿里!”4月17日赶场天,48岁的杨辉忙着接待进店选购渔具和银饰的客户,嘴角扬起开心的弧度。
原新民街大部分房体是穿逗和木制结构,多数结构构件、屋面、地板、墙体等存在安全隐患,惧风雨、怕火灾成了居民的心病。
杨辉双腿残疾,自小便生活在这里。她家60余平方米的“一间房”被隔成门面、堂屋和卧室。见场镇越来越多新房拔地而起,杨辉与不少邻居多次动过修房的念头,苦于每间房屋都与左邻右舍“接二连三”,故而久拖未能如愿。
2022年,荣隆镇城镇零星危房拆除工程将工作重点指向新民街。面对户数多、面积大、群众意见不一等难题,该镇从先易后难宣传动员,跟踪服务搬迁、拆建等方面发力,年底就完成了44户、4000余平方米的老街危旧房拆除工作,并于去年10月建好新房、交付于民。
“危房重建后,门面、卧室、厨房和厕所功能分区明确,街面雨污管网、强弱电等‘下地’,新建燃气与自来水管线,路面硬化等,不仅让居住更加舒适、安全、舒心,还为我们集聚了人气与财气!”杨辉开心道,“新民街‘脱胎换骨’后,以前的‘危险门面’变身香馍馍,荣隆镇面积最大的百货超市、服饰餐饮等业态先后聚集于此,街区烟火气十足,实实在在让大家脸上笑了起来、心里暖了起来、腰包鼓了起来!”
将发展“温度”渗透进民生幸福,并不仅仅体现在荣隆老街“危、乱、差”到富有民俗风貌特色“净、畅、美”的转变。2023年,荣隆镇城乡面貌更新、民生事业改善、产业高速发展等方面也在持续增强——
在城乡环境提档升级工作中,该镇共计完成场镇零星D级危房改造49户,排危整治老旧小区外墙7000余平方米;实施架空通讯线路下地改造6.2千米,新增地面公共停车场4000平方米、社区照明路灯231盏,对困扰群众多年的培爵三叉瓶塞路口启动了改扩建工程。
在民生事业改善方面,总投资3000余万元的荣隆镇场镇品质提升工程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即将收官;全镇新增羽毛球场、广场等体育场地面积4500平方米,不断提档体育资源配置,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清查盘活农村资源,大力促进招商引资和返乡创业,解决居民就近就业320人以上,促进农户增收400万元以上。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该镇聚集12家优质制种企业资源,建设涵盖制种生产、种业创新、加工配套的1.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成功创建农业部西南春玉米指定生产试点基地,成为全市唯一的市级玉米制种基地,产值近1000万元,解决了周边400余名群众就业,全年助农增收300万元以上;6个村(社区)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新模式,以固定资产入股与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全镇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全年超400万元。
……
2024年,荣隆镇的“计划清单”亦兼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高效能治理——
创新种业发展、拓展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新带动川渝村民100人以上在家门口就业、发展产业;
盘活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手工企业2个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业不低于30人,助力农民增收超200万元;
争取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建设,实现集体经济增长10%以上,5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不少于3个;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在聚集区域新打造65个小院,持续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
“今年,我们将继续把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盯市委‘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加强自身建设,以新的担当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民生提质增效和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创建等工作,切实推动民生事业成效取得新突破,让更多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高品质生活中,脸上笑起来、心里暖起来、腰包鼓起来。”该镇负责人表示。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 通讯员 刘俊余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