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作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蕴藏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者互为依存、有机统一。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这个新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发展、实践、意识等观点来理解。
(一)把握新发展阶段,要从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理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新发展阶段只是其中一个阶段。但当前,我们的国家无论与70多年前相比还是与40多年前相比,情况已有很大发展变化,新发展阶段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把握新发展阶段,要从实践的观点理解围绕中心服务全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实践的前提是客观认识自身的现状。所以,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复杂的变化,机遇与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登高望远,用全面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认清形势、洞悉趋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三)把握新发展阶段,要从意识具有能动性的观点理解主动担当作为
辩证唯物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二、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什么样的实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我们要看到他的系统性、辩证性、人民性。
(一)理解新发展理念,要看到他鲜明的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新发展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五个方面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其中,创新是动力系统。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必须紧紧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卡脖子”问题。协调是平衡系统。要求我们既要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巩固和保持以往优势,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绿色是保障系统。主要在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放是联动系统。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既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又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共享是目标系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共建中共同分享,才能增进人民团结、凝聚人民合力。
(二)理解新发展理念,要看到他鲜明的辩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阶段不断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当前,我们必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沉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创新发展,强调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创新驱动全局,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既要重点突破,又要整体推进,实现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把握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这一对“矛盾”,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转化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就是要认识到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开放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成绩有目共睹,前景催人奋进。共享发展,就是要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理解新发展理念,要看到他鲜明的人民性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发展首先要解决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个根本性问题。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民主体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协调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上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等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绿色发展,关注人的生活环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开放发展,体现的是“地球村”观点,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核心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全民共享、各得其所,人人享有发展成果。
三、正确看待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个循环”既有联系,也有侧重,我们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抓重点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理解。
(一)看待新发展格局,要理解矛盾的观点,将扩大内需作为重中之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开启新一轮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如何启动需求。而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在内需市场,通过扩大内需,使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扭住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点”。
(二)看待新发展格局,要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统筹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为什么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国际角度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从哲学角度看,国内大循环是内因,是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原因,而国际大循环是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换句话说,双循环是有重点的两点,而国内大循环正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既要平衡兼顾双循环,防止顾此失彼;又要突出内循环这一重点,以内循环带动双循环的整体向前推进。
(三)看待新发展格局,要理解普遍联系的观点,在互动中实现双循环互促共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种循环,其现实指向就是双循环的循环绝不互相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只有通过内循环的稳固提升,才能使我国在目前全球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循环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也只有通过扩大开放,才能让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为国内循环发挥驱动作用,使国内大循环更加通畅,质量更高。因此,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闭关锁国,而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但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又必须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也就是,通过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进而使双循环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互促共融。
参考文章:
1.李志峰,《进入新发展阶段蕴含的哲理》,广西日报,2021年3月。
2.杨鸿春,《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云南网,2021年10月。
3.袁赛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识新发展格局》,学习时报,2021年4月。
(清江镇党委书记 王利亮)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