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走进市场主体】重庆鸦屿陶瓷有限公司: 让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来源: 重庆荣昌客户端 编辑: 蒋海粒 2022-08-01 10:04:00

展示荣昌陶作品

梁先才(右)传授荣昌陶制作技艺


走进重庆鸦屿陶瓷有限公司(下称鸦屿陶瓷)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打磨、刻花、上釉……一环紧扣一环。

作为日用陶、工艺陶的标志性“旗舰”企业,鸦屿陶瓷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荣昌县安富鸦屿陶器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陶瓷企业,注册有“荣昌安陶”“鸦屿”商标。

公司创办人梁先才出生于制陶世家,自幼热爱陶器制作,9岁跟随父亲学习制陶,16岁学习拉坯技艺,23岁就能制作各种工艺陶,并掌握了荣昌陶代表作——泡菜坛一次拉坯成型的绝技,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泡菜坛子、腌菜缸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川渝两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使用荣昌陶器,荣昌陶制品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平均年出口量在10万件以上,是荣昌的支柱产业之一。”回忆起荣昌陶当时的兴盛场景,已经年过七旬的梁先才依旧记忆犹新。

那时,鸦屿陶器厂主要生产日用陶、仿古陶、皮陶等,产品销往美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居于当地同行前列,被誉为“陶乡之花”。

“企业发展起来了,与之相伴的是形象问题。”梁先才说,1996年初,他花34万元购买了一台红旗牌轿车。这在当时一个城里人月收入才几百元的年代,迅速成了热门新闻。

1996年5月5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土窑“烧”出红旗车》为题,报道了鸦屿陶器厂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也因这一新闻,红旗轿车成为了梁先才的名片,让他业务勃兴,闻其名者打听一句“土窑‘烧’出红旗车的陶瓷厂”就能在偌大的重庆顺畅地找到他。

但光靠红旗轿车的名气效应,也不能保证企业今后发展一帆风顺。

到20世纪末,梁先才发现昔日被抢购的泡菜坛卖不动了。原来,那时候大批制陶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同时大众的审美开始发生变化,市场需求也变得多样化。

“难道荣昌陶只能做泡菜坛子吗?”经过摸索,梁先才决定从传统的日用陶出发,开始向工艺陶转型,并对图案设计和雕刻手法进行创新。

很快,用荣昌陶制作的茶具、花瓶、工艺品等新颖别致的种类开始进入市场,此类产品不仅受到消费者欢迎,也让鸦屿陶瓷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浪潮。

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远远不止于此。伴随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替代产品大行其道,再加上紫砂陶、景德镇瓷器等对陶瓷市场份额的瓜分,荣昌陶产业进入大萧条期,公司经营规模远不如前。

那时候,国营陶瓷厂相继破产,小而散的民营企业虽在苦苦支撑,但难以稳定大局,大批制陶人才流失,荣昌陶的年生产量迅速下降到100万件以下,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让荣昌陶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为荣昌陶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路径。

彼时,我区立足国家非遗“陶文化”、深化拓展“瓷文章”,先后出台“人才兴陶十一条”、扶持陶瓷产业十六条等措施,促进荣昌陶产业发展壮大。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先才发明的“一种自动化的陶瓷酒瓶分拣输送装置”和“窑车车轮自动加油装置”获得国家专利,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今,鸦屿陶瓷基本具备了集团型企业的构架,产品品种也从创业初期的200来种日用陶和简单的工艺陶,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生活陶、工艺陶、艺术陶、精品陶,企业年产值更是突破1亿元。2019年,由公司选送的剔刻作品《如意山河瓶》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为了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荣昌陶制作行业,2014年,梁先才带领公司制陶技术骨干创办了陶艺传习所,向社会推广荣昌陶制作技艺。2015年,公司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如今,已经72岁的梁先才依然忙碌在制陶烧窑一线,“趁现在还能做,多带几个徒弟,手把手教,好把这身手艺传下去,让荣昌陶更深更广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光彩。”

(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 霞)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