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走进乡村看小康】一条大“稻”通未来——清江镇竹林村乡村振兴见闻

来源: 重庆荣昌客户端 编辑: 张倩 2022-03-11 10:20:57

“大家注意了,秧田平整才能让水稻营养均匀。”

“对头,地没整平,种出的谷子就会像扭秧歌一样七倒八歪哦,是吧,蓝老板。”

3月4日上午9时许,在清江镇竹林村4组水稻苗床整理现场,村民石含英带着“川普”腔调的回答惹得正在平整秧田的其他村民开怀大笑。

连日来,天气晴朗,但早上秧田里的水依然十分冰凉,穿着筒靴下田的石含英丝毫未受影响,不停挥舞着手中的钉耙,平整完一块秧田又“转战”到下一块,干得热火朝天。

村民在合作社大米加工车间务工

“土地租给合作社,每年有分红;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看家,一举多得。”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59岁的石含英干劲更足了。

石含英口中的合作社便是蓝云霞夫妇创立的清江镇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

2012年初,蓝云霞夫妇辞去广州的工作回乡创业,在清江镇流转土地机械化种植水稻,并成立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近几年逐步扩大规模,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至800余亩。2016年,在政府帮助下,蓝云霞夫妇投资200万元购买了粮食烘干塔,后又陆续修建了粮食加工房、粮食储存房,不断延伸水稻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蓝云霞查看加工好的大米品质

记者跟随蓝云霞的脚步走进合作社大米加工车间,机声隆隆声不绝于耳,生产线上,稻谷源源不断地被加工成大米,蓝云霞仔细查看大米品质,工人们则熟练地将大米打包、装车。

记者环顾四周,数百袋已经打包好的大米整齐堆放在厂房里,等待出货,“这些大米都是客户预定的,根本不愁销。”蓝云霞介绍,合作社采取订单制销售,根据顾客需求定量加工大米,最多时每天要加工80余吨大米。

“春耕和秋收时,大家就平整秧田、插秧苗、施肥打药、收割稻谷;农闲时,就在粮食加工房务工。”石含英说,一个合作社带动了当地50余名村民致富增收。

除了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了稳定收入,该村有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户也搭上了这趟“致富快车”,村民屈智高就是其中之一。

屈智高种植水稻140余亩,年产值10余万元。“以前收完水稻必须尽快拉到市场上卖。现在收完不用晾干,直接运到合作社‘粮食银行’烘干、储存、收购或加工成大米。”屈智高说,再也不用担心水稻销路问题,大家收入也有了保障。

什么是“粮食银行”?蓝云霞称,“粮食银行”主要有“存取、保障、换算、兑现”等功能。一方面能实现粮食错峰销售、低储高卖,保障粮食安全储存,另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随时能够吃上新粮。

如今,竹林村已逐步形成以生产稻虾综合养殖、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大米加工销售为主的水稻全产业链,去年实现大米销售3000余吨,引领全镇优质大米品牌化销售,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余万元。

为进一步推动水稻产业发展,该村还以“2+50+N”的大户带动规模户发展的产业模式,即2个近千亩的合作社,带动50户左右流转土地近100亩的适度规模户,影响“N”家农民散户,走出一条富民兴村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该村共发展水稻及稻虾3000余亩,年产值达900万元。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春日大地上,竹林村处处能看到村民翻耕田地、播种撒秧的繁忙景象。春风拂过,新翻的泥土味弥漫在层层稻田里,希望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丹 通讯员 屈德维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