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荣昌有文化】广顺高瓷村:古驿道上不灭的窑火

编辑: 李双蔚 2022-01-21 09:53:40

探寻陶窑

传统阶梯窑

重庆荣昌客户端综合报道 “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泥巴烧罐罐。”这是广顺街道高瓷村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这句民谣展现了过去当地烧陶的盛况。

原区文化旅游委非遗中心主任廖正礼介绍,由于高瓷村地处荣昌螺罐山脉,山上陶土资源丰富,吸引了不少窑工在这里生产土陶,鼎盛时期当地的窑罐厂有20家。

“我们祖辈于康熙二年进川,走到荣昌高瓷村停下了脚步,在这里开始制陶。”高瓷村民刘显明今年74岁,他表示,据刘氏族谱记载,他的族辈从湖南麻城迁居而来,还带来了制陶技艺,因看中当地的陶泥,就此居住下来,以制陶为生,后来建起了制陶的窑子——刘家窑罐厂,如今他已是第八代传人。

和刘显明一样,今年76岁的村民曾高富,他的先辈也是从外地迁徙到此,从事粗陶烧制。曾高富说:“我父亲开窑罐厂时有9仓,那时的产量比较少,窑子也很窄,只有1.1米宽。到我手上的时候,窑罐厂增加到15仓,产品也丰富起来,比如有马缸、挂缸、茶缸、茶坛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移民在此扎根生息,这片陶泥丰富的土地上燃起了袅袅窑火,数百年未曾熄灭。

袁兴权是区级非遗项目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陶窑至今还保持着传统土窑的形制。袁兴权感慨道:“我做陶器已经四十多年了,对土陶有感情,所以一直保持着传统阶梯窑,未来我也会把这项传统的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的传承,袁兴权在传统土陶制作技艺上进行了创新,比如粗陶细做,将陶泥进行多次加工提炼,在制作中也增加打磨的次数,这样做出来的土陶产品更为细腻。同时,他还研发了一些新产品,如茶叶罐等,以满足市场需求。

岁月更迭,如今在高瓷村,虽然已看不到户户陶火鼎盛的景象,但高瓷村人的包容和坚守,让荣昌陶焕发出新的生机。

土陶技艺能在高瓷村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也许还离不开高瓷铺带来的影响。

据《荣昌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成渝古驿道陆上道路——东大路兴起,东大路荣昌段全程四十五里,当地按照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在高瓷区域设立了驿铺——高瓷铺。

荣昌境内的成渝古驿道路面,一般由青石板铺就,宽度为2米到3米。从明清到民国年间,这条路上的官轿、马车、挑夫络绎不绝,很是热闹。廖正礼告诉记者,“当时高瓷铺大概有七八间房,主要为客商、挑夫、马帮住宿、歇脚之用,这也为高瓷区域土陶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古驿道和驿铺,随着时光的流逝,虽已不复存在,但仍有痕迹藏在不起眼处。高瓷铺旧址旁,就有一座由五块大石板铺就的石板桥,桥面深浅不一的踏痕,记录着先辈们的足迹。这座石板桥建于明代,宽度为3米多,桥板的厚度有0.4米左右,桥板两侧还有卡石柱的石槽。

在离高瓷铺一公里处,还有一口古井。仔细辨认,原有的井沿还依稀可见。据当地人介绍,这口古井当年主要是方便来往的客商、挑夫们在此舀水喝。

一间驿铺让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驻足休憩,一口甜水让疲惫的远方游民在此停下脚步。

2020年,“80后”村民汤世涛建起了村里的第一间民宿,“高瓷铺”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 瑶 廖 一 侯 亮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