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我的荣昌情缘】逐梦荣昌勤耕耘

编辑: 李双蔚 2021-12-22 09:57:46

我是土生土长的荣昌人,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说:“我们的家乡是荣昌,长大后要爱家乡。”懵懂的我,虽然对家乡的概念有点模糊,但懂得了长大后要热爱家乡。

直到上高中的时候,我父亲把我送到县城里的荣昌中学读书,第一次看到荣昌县城,我才对家乡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尽管当时荣昌县城没有现在这么大,但比起我生长的小山村,觉得荣昌是座大城市。那时,我心中有一个梦想,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到县城里工作。

我儿时的梦想是长大后要当一名解放军。1980年11月,我终于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带着不舍的依念,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来到了大西北的戈壁军营,当了一名坦克兵。入伍后,我特别想家,每当夜幕降临,仰望星空,我这名热血男儿,总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远方的故乡。在他乡的军营里,最盼望的就是家乡的来信,只要看到信封上落款地址有“荣昌”两个字,心里就暖暖的。“荣昌”是我心中最温情的字眼,无论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家在荣昌。

我志在军营,逐梦无悔青春。我在部队开过坦克,当过新闻报道员。军旅生涯13年,我不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还荣立了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每当我走上颁奖台接受部队首长给我胸前佩戴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时,我感到无比地自豪。作为荣昌儿女,我没有辜负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每次部队把我的立功喜报寄回荣昌,乡里的领导都会写信表扬我、鼓励我,说我为荣昌人民增了光。

自从1983年7月部队首长把我调到报道组担任专职新闻报道员,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部队干了10年新闻工作,曾担任师《演习快报》编辑。1993年底,我即将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我背着厚厚的几本作品剪贴本和一大摞作品获奖证书、立功受奖证书,找到荣昌县广播电视局领导,表达了我想回家乡工作的愿望,局领导们翻看了我发表的新闻作品,当即对我说:“小刘,我们马上要成立荣昌人民广播电台和荣昌电视台,正需要你这样的新闻人才,欢迎你回家乡来工作。”我怀着对家乡的热爱,转业到荣昌县广播电视局工作,成为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荣昌,我的家乡,我的梦。我终于实现了进县城里工作的梦想。从此,我在荣昌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逐梦前行。白天,我扛着数十斤重的摄像机四处采访;晚上,我挑灯夜战伏案写稿。那时,荣昌电视台刚成立,摄像记者少,最忙时一天要跑3、4个采访,经常是晚上加班写稿到深夜。尽管非常累,但乐在其中。

我辛勤耕耘,成为新闻里的追梦人。在荣昌工作的28年,我用脚步丈量新闻,跑遍了荣昌的山山水水,成为荣昌故事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一跑,我再也没有停下来。

家乡的热土留下了我耕耘的脚步。我一直奋战在采编一线,采写、编辑了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参与过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近百项重大新闻的采访报道,为荣昌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讲好荣昌故事,传播好荣昌声音,让更多人了解荣昌。我还采写了大量反映荣昌的新闻向全国和市级媒体投稿,刊发的报道不计其数,具体刊发了多少篇稿件我已数不清了,只记得最多的一年,我在重庆电视台刊播荣昌的新闻96条,在《重庆日报》《重庆农村报》等市级媒体刊登荣昌的新闻40多篇,在中央电视台刊播荣昌的新闻5条。作为记者,我追求的不是用稿数量,而是质量。我采写拍摄的《荣昌多策并举全力抗旱减灾》《荣昌近5万农村小学生喝上免费牛奶》等新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提要,《喜看变化乐开怀 畅谈报告添信心》上了央视《新闻30分》,《重庆部分区县遭暴雨袭击》《政府补贴打井 解决群众饮水难》上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全球咨询榜》栏目向全球播出。我采写拍摄的《荣昌依托“猪”名片 做大做强畜牧科技产业》,2007年8月16日在重庆卫视《重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2分33秒,其他区县台的一位台长看到这条新闻后,当即打电话给我说:“友才,你真牛啊,我们上《联播》都难,你还要上头条。”我采写的《荣昌县各级机关干部转变作风 深入乡间田头忙春耕》在《重庆日报》头条刊发。《为了农业 赔本也干 星火机械厂抓紧生产稻谷脱粒机支援秋收》《荣昌县各级工会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忽如一夜春风来 广顺供销社转换经营机制重现活力》等稿件,分别在《重庆农村报》《现代工人报》《四川供销合作报》头版头条刊发。

随着我在重庆各大媒体刊发的报道越来越多,不但提高了荣昌的知名度,而且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1997年,重庆一家电视台想调我去重庆工作,并把工作调动函发到荣昌县广播电视局。局领导收到调函后找我谈话:“友才呀,眼下我们单位正缺人才,你还是安心留下来吧。”局领导舍不得让我走,再三挽留我,硬是把我留了下来。对于我来说,虽然到大城市工作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我深信,在荣昌同样大有可为。

我留在荣昌,在奋斗中追逐梦想。通过不懈奋斗,2020年,我这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农村娃,获得了新闻专业的最高职称——高级记者,成为全区首个新闻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新闻人,我是幸运的,一辈子干自己热爱的工作,还获得了新闻专业的最高职称。除了自身努力外,得益于组织的培养,仰仗于同行的提携,离不开荣昌的厚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我家书房的一个书柜里,摆满了我上百个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我守望新闻38年,有43件作品获市(省)级以上新闻奖,2019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荣誉证书和证章,2017年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授予我敬业奉献“重庆好人”荣誉称号。这是对我从事新闻工作38年的最高褒奖。

当旁人羡慕我高级的职称、获奖的作品、闪光的荣誉时,背后的付出却是别人看不见的。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也吃了不少苦头,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独自饱尝。

38年弹指一挥间。岁月带走了我的青春,但带不走我对新闻的执着。为了追逐梦想,我笔耕不辍,把论文写在荣昌大地上。近年来,我潜心广播电视前沿理论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有2篇学术论文入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研究系列丛书。2016年,我荣获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称号,并入选《201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这是全国广播影视系统理论研究的最高奖项,全国仅有5家县级广电媒体人获此殊荣。中广联合会领导给我颁奖时问我:“您是哪儿的?”我回答:“荣昌广播电视台。”他握着我的手说:“基层广电人能获此称号,实属不易,祝贺您!”我撰写的论文有5篇获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奖,4次应邀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顾洁在2021年第6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文章,对我获全国广播影视论文二等奖、并在2020年第5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县级融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给予较高评价。《融媒体时代广电人才的理论视野》一书还刊载了《刘友才同志学术理论研究评介》文章。

故乡是我的归宿。我钟情于家乡,依恋着家乡,更爱家乡。如今,我仍然逐梦荣昌,辛勤耕耘,坚守在采编一线,每天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新闻稿件,修修改改,字斟句酌。出于对新闻的敬畏,每一条稿子,即便再熟悉,我也不敢有一丝怠慢。追梦路上,我的脚步不会停止,将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踏实。

【作者简介】

刘友才,重庆市荣昌区融媒体中心高级记者,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称号获得者,“全国资深新闻工作者”,敬业奉献“重庆好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荣昌区学术带头人,从事新闻工作38年,40多件作品获市(省)级以上新闻奖。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