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故乡的许多物与事在我记忆中渐逐模糊了,唯那株黄桷树的擎天翠绿却时常萦绕于我的梦里,让我怀想,让我牵念。
故乡系荣昌铜鼓山区一个偏僻又古老的美丽小村庄。改革开放前,乡亲们虽非陶翁笔下那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人,但绝大多数没见过汽车却是真真切切的。故乡的古老,村边那棵刻满密密麻麻年轮的黄桷树足以佐证。据说,那棵黄桷树就是祖先迁来定居后才种下的。每到春夏,那换上新装的黄桷树宛若一硕大的绿伞,为故乡撑起一方浓荫,方圆几里便能目睹它葱绿的丰姿。近看,像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兀自矗立在故乡的身旁;远观,则若一团浓得化不开的绿云,终年笼罩在故乡的上空。
故乡没有青葱的山,没有柔媚的河,但仅这棵高大翁郁的黄桷树便足以装饰故乡的风景了。尤其在那赤日炎炎的夏日,这棵巨大的绿色植物赐予的清凉与舒爽更是成了故乡人的美好回忆。
是的,那个年代,故乡人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夏天了。每年一开春,人们就热切期盼着夏天的降临。一到夏天,黄桷树下那一大片绿荫,便成了男人们吹牛打牌,女人们做针线活话家长里短的最佳场所。男人们粗犷的笑闹、女人们软绵的细语,还有树上的悠扬的蝉鸣,组合成故乡特有的“田园交响曲”,常常从早“奏”到晚。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人还时常因为玩得兴起,摆得投机后,有意无意忘了回家去喝那清澈见底的稀粥和面糊糊。每每过后,他们往往会宽慰地说上一句:“今天少吃一顿,又省了一筒粮食。”只是那些有小孩子的人家由不得大人们俭省,小孩们一旦跑跳得肚皮咕咕叫了,就会吵着闹着要大人去弄吃的。那些纠缠不过的母亲也常常会一边咒着“小讨债鬼”,一边恋恋不舍地起身回家去......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故乡人的口粮常常是一季接不到一季,可不懂事的小屁孩哪管得了那些啊!
噢,对了,那时的我也是一个小屁娃。我们那帮小屁娃最喜欢的人就是村里的山爷爷了。夏季里,在浓浓的绿荫下,我与小伙伴们一个个猴儿似的团团围在山爷爷身边,听他讲猪二八,讲诸葛亮,讲比干挖心,讲伍子胥头悬城门;还讲鬼怪,讲神仙;也讲我们祖辈的故事,讲黄桷树的传说......山爷爷知道的故事真多,据说,他从前是一位私塾老师,在村里年纪最大,威望最高,连村支书都憷他三分。
我们小屁娃娃也怕他,不为别的,就怕他不给我们讲故事。山爷爷给我们讲那些故事虽然年年差不多,但我们总是听不厌,年年都想听。山爷爷每每讲到高兴处,他的白胡子白眉毛就会悠悠地颤动,每及这时,我们这帮调皮的家伙全都会嘻嘻哈哈,逗着打着,滚满一地......
山爷爷的故事,不仅装饰了我的童年时光,还激发了我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兴趣。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好学”二字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一致评价。大字不识一个的父母,看到我一屋子的奖状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养了我这个争脸又争气的儿子,似有“鲤鱼跃龙门”的希望;忧的是我们家是中农,外婆家还是地主,将来要读高中、大学,我能通过政审那道关吗?
非常幸运的是我生逢其时,初中毕业是1979年,国家不仅恢复了高考,而且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各项事业正百废待举走向正轨,通过全县统一考试,我很顺利地拿到了县城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小学就在本村小学读的,读初中的公社中学也不过四、五里外,每天上学回家,黄桷树和山爷爷都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可自打我到县城上中学后,故乡就与我渐行渐远了,童年的许多物事也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只是那黄桷树的影子却依旧深深地烙在我心头。三十多年了,我始终没能从故乡黄桷树那苍翠的浓荫中走出来。
啊,故乡的黄桷树,多少次当我从梦中醒来,泪水涮涮滴落枕边时,还以为自己是睡在树下的凉席上,枕着那凉凉的青石板儿。多少个不眠的夏夜,我都暗暗发誓:明天一定要回去看看你翠绿的身影,去重温那偎在山爷爷身边的童年时光。
今天,我总算能够圆就这个多年的梦了。
正是盛夏时节的下午时分,当我沿着三十年多前从故乡出来时的那条小路一步步向故乡靠近时,走着走着,记忆中的小路突然断了线。“近乡情更怯”,真应了古人那句话吗?正当我不知所措四处张望时,忽然看到左前方的稻田里有一位锄草的老农。打听才知,是我走错了路。
“如今哪还有人走那小路哟!看到了吗?现在人们都走那边那条宽大的水泥路了——”顺着老农手指的方向,沟那边果然有一条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的水泥路横在半坡上。
哦,难怪脚下小路杂草丛生......
踩着逼仄的田埂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过去,我终于踏上了平展展的水泥路,心情一下舒畅了许多,脚下也轻快了许多。很快就翻过一道湾,抬头一望:一团巨大的绿色赫然印入我眼帘。啊,黄桷树,那多年未见却又无时无刻不见的黄桷树!是梦幻,还是现实?顷刻间,我突然有了一种恍兮惚兮的感觉......
“马娃,是你吗?”一个陌生的声音惊醒了我。寻声望去,从路边钻出一个似曾相识的人影。
“你——你——你是泉子?”
“还真是你,马娃,我还以为认错人了呢!”泉子惊喜地叫道。
泉子是我童年的伙伴之一。他是山爷爷的孙子,当年因没考上大学,据说在家里整整闷了两个月没出门;整天闹着要复读,可家里实在没钱供他再上学了。听到久违的乳名,我倍感亲切,却又百感交集。本想问问泉子如今过得咋样,又怕......想了想,只好对着故乡天空那团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发了声感慨:“那棵黄桷树让我们的家乡多美啊!"
“当然了。”见我提到黄桷树,泉子一下子兴致勃勃起来,“岂止是美,如今还成了我们的摇钱树哩!”
“摇钱树?”我不解。
接下来,泉子边走边告诉我说,家乡那棵黄桷树早已成了文物古树了,好些外地人都想来看看,加上这两年搞新农村建设,政府出资修通了公路,乡亲们便借这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家家户户搞起了农家乐,有的还办起了农家宾馆......
“马娃,你看,那黄桷树下还停着那么多小车呢?”
猛一抬头,才发现我与魂牵梦萦中的黄桷树不足500米了。夕阳照射的黄桷树上,那一片片绿叶泛着闪闪发亮的金光,我的眼有点花了;而更让我眼花瞭乱的是,黄桷树下那一幢幢白色的小洋楼,小洋楼之间散落着翘檐飞角的亭台、池塘,池塘边围了一些钓鱼的城里人。
这时,几辆小车正鱼贯迎面向我们驶来,泉子说,这是游人们要回家了。
“他们咋个这么晚才走呢?”“他们大都要在这里吃了晚饭才回去啊!”
“哦——?”“我们这里都是最新鲜的绿色食品,城里人都喜欢吃。你看,我刚从土里摘下的菜。”泉子猛然拍了拍脑袋,“哦,遭了,我得快点拿回去,客人还等着吃呢,差点忘了......”还没说完,泉子的手机嘟嘟嘟急促地叫了起来。
“马娃,对不起,我得快点走,老婆在催了。”说完泉子大踏步走了,边走边撂下话来:“马娃,你这会儿就先好好看看家乡的变化吧,记住,今晚我给你接风,咱哥俩好好聊聊!”
看着泉子欢快的背影,再凝望着那夜幕下渐渐褪去金色的黄桷树,一幅崭新的画面从我脑海里渐渐显影了:那是一幅乡亲们与黄桷树共同绘就的更加美丽生动,更加绚烂多彩的故乡风景图......
【作者简介】
彭明凯,男,笔名巴山,文学学士,已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三百多万字。先后在国内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出版诗集《爱河泛舟》,散文随笔集《五味人生》《拷问世界》《竹海梦天堂》《迈向成功的路》,小说集《滴水看海》《悠悠情思悠悠恨》《你是我的影子》《你的秘密我知道》等9部文学专集。有多篇散文入选大中学课外阅读文选。梁斌小说奖、孙犁散文奖获得者;《读者》和《百花园》杂志签约作家。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