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棠城e评】让市场驱动非遗“活”起来

来源: 云南网 编辑: 李双蔚 2021-09-30 16:33:06

云南网相关报道截图

“这个披肩不仅融入了民族元素,它的花型与脉络走向偏流行一些,一针一线都是我亲手绣缝制,您可以上身试试。”日前,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玉溪非遗刺绣“小龙茵”创始人钱晓丽正在为来到展柜的游客介绍刺绣作品。据介绍,包括钱晓丽头上的一顶绣花帽,很多商品都被游客询价。

作为承载珍贵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非遗文化项目既要保护好,也要传承好。要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促进非遗文化与市场接轨,通过有力的市场导向,驱动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在以往相对单一形式的基础上,发生积极的“化学反应”,探索更为立体全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更加协调有效的良好态势。

运用市场导向驱动非遗“活”起来,关键在于要让非遗项目主动找到市场的入口,而不能被动地“冻”在展览馆、博物馆,坐等市场买家上门。如果不是主动走出少数民族聚居地域,玉溪非遗刺绣“小龙茵”或许目前仍然还只是停留于当地彝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状态。正是因为“小龙茵”走出了深山,走上全国纺织非遗大会、南博会等市场经济会展平台,才得到了省内外客商选购的机会,进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将产业做大做强起来。

让市场导向驱动非遗“活”起来,需要避免两个方面的极端情况。一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非遗项目一定要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初心,避免完全缺乏主见、听任市场摆布。非遗项目接轨市场经济,其根本目的并不是将非遗“卖”给了市场,而是说让非遗文化产品变成商品,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市场灵敏的反应机制,引导非遗项目不断改良。二是由于担心接触市场后传承会变形走样,而面对市场踌躇不定、裹足不前。有的地方市场经济营商环境质量不高,有的非遗传承者缺乏必要的经济思维,导致守着非遗项目却不能创新发展,出现“抱着金饭碗哭穷”的情况。

事实证明,发挥好了市场导向的驱动作用,用好了市场化这个“杠杆”,就有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好和发展好。持续参加各种展销活动,“小龙茵”成为具备一定影响力的非遗品牌;采用“公司+基地+绣娘”运营模式,“小龙茵”实现了非遗刺绣作品的商业化,传承与发展实现双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市场导向对非遗项目的驱动作用,固然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加大具有针对性的扶持力度,但是非遗传承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是必不可少。当前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大好时机,依托“天时”与“地利”,积极有为的“人和”因素,就能让非遗“活”起来,生机勃勃畅游经济蓝海。

作者:渝西锋光

棠城e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棠城e评,投稿邮箱1441749766@qq.com。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