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在行动·乡村振兴见闻】700户姜农种出美好“姜”来——盘龙镇长岭社区乡村振兴见闻

编辑: 李双蔚 2021-04-23 17:48:48

重庆荣昌客户端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丹 通讯员 齐 飞)人间四月天,春意正浓时。4月21日,盘龙镇长岭社区,整齐排列的姜埂如一行行五线谱,辛勤劳作的姜农穿梭其中,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演绎着大地的乐章。那一排排姜埂下,嫩绿的姜芽窜出了脑袋,该社区3组村民张辉建正弯着腰在姜地除草,仿佛与他心爱的姜苗对话。

“今年姜苗长势不错,要不了几天,这些姜苗就能全部发芽。”张辉建一边除草一边与大家闲聊,“就是这姜埂里的草有点多,你们还是来帮我扯两把哟!”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张辉建抬起头,春日的暖阳轻轻地洒在他那黝黑却充满自信的脸上。

2010年,见村里不少村民都靠种生姜挣了钱,远在广州打工的张辉建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流转土地发展生姜种植。如今,张辉建每年种植5亩多地生姜,仅靠这一产业,年收入就达10余万元,他也成为盘龙镇远近闻名的种姜能手。

“我这就是‘毛毛雨’,根本不值一提。依靠种姜致富的村民,在我们社区随处可见。”张辉建摆了摆手说。

顺着张辉建的指引,记者来到一处高坡,放眼望去,一道道覆在姜地上的薄膜,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村民或弯腰除草,或拿着铁钩在薄膜上勾出一个个洞,让姜苗“透透气”。

村民高兰素一边忙碌一边为记者介绍,“去年我种了4亩生姜,收成还不错!”

今年71岁的村民黄元友也不甘示弱,“别看我年纪大,但身体硬朗得很。去年,我们夫妻俩种了2亩多地生姜,收入近6万元。”

长岭社区党总支书记李钢介绍,社区以种植地膜生姜为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规模种植,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值超5000万元,带动农户700余户。盘龙生姜以白里透红、板块整齐、肉嫩化渣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远销至重庆、成都、云南、贵州、广州等地。

为护航生姜产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该社区成立荣昌区盘龙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生姜散户不断发展壮大生姜产业。此外,该社区还建立生姜交易市场,每到种姜时节,姜贩将种姜拉到市场上售卖,由合作社出面对种姜质量进行把关,以防村民买到质量不好的种姜,影响一年的收成。不仅如此,技术指导、薄膜购买、市场开发……每一个环节,合作社都充当了“先锋”角色。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社区生姜产量逐年提高,价格逐年升高,姜农收入稳步提升。

“要致富,先修路。”李钢介绍,“以前,村民凌晨两三点就要把生姜拉到市场上去卖,现在路修好了,收购人员直接把车开到村民家门口,省心多了。”

一条条乡村公路在田间纵横交错,一条条人行便道直通家家户户,为村民送去方便的同时,也带去了致富的希望。

走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一栋栋小洋楼映入眼帘。忙完地里的农活,几个村民聚在院坝里,一起闲话家常,笑声时不时在院落回荡。如今,在长岭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着种植生姜鼓起了腰包,住进了新房,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乡亲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将不止于此!”李钢表示,下一步,社区还将积极研究探索生姜深加工、保鲜储藏等技术,推进产业升级,形成完整的生姜产业发展链条。同时,依托项目资金的支持,积极建设标准化园区,鼓励种植大户入驻,由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及农户适度规模种植,并建立完整的销售网络,打造品牌农产品,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行走在长岭社区的田间地头,村民们虽身扛锄头,脸上却无不泛着幸福的微笑,内心的满足溢于言表。群众幸福笑脸的背后,是农村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近年来,长岭社区大力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凭着一颗“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初心,该社区凝心聚力,通过完善生姜基地水系、路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姜种植技术培训等方式,厚植农业生产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带领村民在致富增收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如今,靠着小小的生姜,村民实现了足不出村就能就业增收的愿望,撬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相信未来的日子,这块小小的生姜还将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带领村民创造美好“姜”来。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