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棠城e评】“串珠成链”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

来源: 重庆日报 编辑: 张倩 2021-04-25 11:16:07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近日出炉,15项重大事项直接提及重庆,在涉及重大政策当中,提出“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近年来,重庆与四川、湖北等邻近省份,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跨区域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串珠成链”的脚步不断向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作为旅游的核心资源,散落于各个省市的丰富人文资源,由于浸润着厚重历史文化风韵,总能让人无比向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成都杜甫草堂闻名遐迩;一部《红岩》,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往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景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河道险峻的生动写照,令人对三峡景区无限向往……站在“一条线”上整体规划,而不只是停留于“一个点”单打独斗,如何更好地挖掘利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江沿线的人文、自然资源,并让其“串珠成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无疑值得相关省市及地方区县认真思考。

“第一天上午,参观四川泸州1573酒窖,品味传统酒文化;第一天下午,重庆荣昌安陶小镇手工制作陶器,体验陶文化;第二天上午,前往四川自贡,探寻盐文化之旅……”在川渝两地邻近的区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在盘点文化“家底”、提炼人文气质的基础上,探索跨区域文旅协作融合发展。事实证明,不同省市之间跨区域进行文旅融合,能够有效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相邻区市的多个景点“串珠成链”,前往这些地方旅游就不再是单调的“到此一游”,或蜻蜓点水式的“打卡”,而是成为符合当下人们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深度文化体验,适应助推消费经济业态多元化升级的蓬勃势头。由此可见,有序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将释放出“1+1>2”效应,有效提升区域文旅产业品质。

以互联网为平台载体的各种新技术广泛应用,让跨区域文旅融合“串珠成链”更精彩。比如,运用5G连线,川渝游客在家就能感受“双城经济圈”相关城市的旅游魅力;再比如,利用沉浸式场景设施,游客可以实现“穿越”,与大足石刻、成都三星堆等地的文物“对话”;还比如,通过VR、AR技术,游客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松惬意……不断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促进跨区域的不同景点景区“串珠成链”,在推进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实现不同领域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对于助力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串珠成链”,绝不是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强化整体规划、分头实施,在邻近或关联的旅游线路中注入较为系统的文化之魂。检验跨区域文旅融合是否真正串珠成链,就要看是否实现了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就要看相关地域的文化形态和鲜明特点是否得以更为生动地呈现,进而更好实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无论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还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跨区域文旅融合的图景正在向纵深铺展,通过串珠成链不断丰富人们的文旅体验,仍有很多完善提升的空间。对照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需要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长江沿线相关区县市,齐心协力共同绘制文旅融合“工笔画”,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从而用更加精彩的“诗和远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

作者:朱芸锋

棠城e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棠城e评,投稿邮箱1441749766@qq.com。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