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飘红

【我的荣昌情缘】那一刻,我回到了荣昌

来源: 重庆荣昌客户端 编辑: 李裔铭 2020-08-14 10:59:29

八月,中秋月夜,我望着天上雪白的月亮,在月亮下的另一端,荣昌城里是什么样子呢,这是生在农村的我幼时对荣昌城里的一种渴望。

十二岁那年,荣昌城里有老虎巡回展览,母亲带我去看百兽之王,我第一次进了城。古朴、典雅的店面,笑容可掬的昌州人,岁月留痕的石板路面,顺城街留有城垛的古城墙,三条淌城而过的小河(濑溪河、荣峰河、池水河),河上两座古色古香的小石桥(小滩桥、观音桥)更是让我对这座城充满了向往。

我跟母亲说:“我要到荣昌城里来读书!”

母亲说:“好啊,嘴上说不行,得靠自己努力!”

我记住了母亲的话。两年后,遗憾的是我没能考上荣昌中学,而是到了离城十余公里的另一所中学读书。

三年后,我考上了重庆警校。去报名的那一天,我和父亲从家里出发,坐了一辆背着大气包的客车,再一次来到了荣昌,在人民路的一条小巷里,吃到了敖家巷的铺盖面,闻到了美味飘香的羊肉汤。在去重庆的长途客车未开动之前,好奇的我禁不住跑到街上去闲逛。几条东西南北走向的木楼式建筑街面让我有些惊愕,最长的街道就是大南街了,它是一条从头就能看到尾的街市,但这并不能影响我观城的兴致。城里的商品应有尽有,满街的小吃散发出扑鼻而来的香味,特别是那热气腾腾的麻辣烫让我流连忘返。

车子发动了,一路颠簸,我坐了六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到了重庆这个大都市。不用说,重庆大都市的繁华与美妙让我有了一种赏心悦目的喜悦,但同时也有了一种寒碜和渺小的感觉,荣昌头上“偏远”两字烙印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记得到了警校,汉语文学老师叫我们各自准备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上课的那天,来自主城的佼佼者们个个春风得意,把家乡描绘得跟画一样,我却别出心裁,把荣昌的四宝(猪、折扇、陶瓷、夏布)的小模型或实物拿出来摆在了同学们面前,并逐一简要地介绍它们的历史及现状,这是我们的家乡曾经的辉煌和独特美妙之处。殊不知,同学们投来一种不屑一顾的目光。在他们的心中,荣昌就是一个偏远贫脊农耕之地,不知道还有四样历史源远流长的非遗物质传承至今。

我不以为然,据理力争。

没想到的是汉语老师的点评让我受宠若惊。他说一个记得自己家乡历史的人,才会用心去创造家乡的历史,而有历史实物传承下来的地方一定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老师的观点不言而喻,既赞美了荣昌,也间接表扬了我的独树一帜,然而,这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他们愤愤地说,不公平,因为他们得知汉语老师本就是地地道道的荣昌人。后来,我知道了他叫张素环,是一个戴着眼镜的慈祥的资深教授。

课后一个同学问我:“荣昌有一宝,是国宝,是指的荣昌猪吧!”

我看了他一眼道:“是啊,荣昌猪就是国宝,是荣昌人的骄傲!”

此话不久就在学校传开了,“荣昌猪儿是个宝,自以为是不得了”,后来我知道那句话是有歧义的,可以说就是在撒播恶言。我找到那个同学理论、还击,最终双双被教导处训斥。

火药味十足的理论,最终带来了恶果,因为我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班里的同学都投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眼光,他们似乎是在故意疏远我,远离我。我变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人,但这更激发了我发奋图强的决心和意志,我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直到毕业。

时光飞逝,不久便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每个警校学子都面临着分配去留。曾经来自同学们不屑一顾的眼神给我带来的阴影,让我心中有了一种不自信。在后来的生活学习中,我告诫自己,不能轻易说出自己是来自荣昌的,这直接导致我有了另外的想法——从荣昌走出去,到主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时侯,要想走出荣昌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假期回到学校时,我去见了汉语文学老师。

那天一早,我叩开了张老师的门,顺便给他带去了荣昌的小吃“猪儿粑”,老师很高兴,说他最喜欢吃家乡的“猪儿粑”了,并问起“猪儿粑”的馅是什么做的,我说是猪肉带韭菜。

他很欣慰地说:“家乡的猪肉香,现在的条件比原来好了,吃上了我们荣昌的本土猪肉。知道我在荣昌老家的时候,最喜欢吃的猪儿粑的馅是什么做的不?菜叶子加盐,没油,但也挺好的,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条件好了,但还不够,你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去改变家乡的面貌!看到你们这个朝气蓬勃的年龄,我多想回到过去,把荣昌变得更美好!”

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也许他是在暗示什么!

本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却无从开口,他的一席话似乎打动了我,为家乡做一点事,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荣昌人的责任,而不是埋怨家乡贫穷与落后或者偏远无声。我隐藏了来时的想法,到了离开的时候,我轻轻地问了一句:“老师,你真的是荣昌人吗?”

老师微微一笑:“你说呢?”然后自答,“我的老家就在荣昌的濑溪河边!你知道吗?濑溪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唯一的一条由东向西走向的河流,它见证了荣昌历史的兴衰,记住家乡的历史,学会在历史中汲取营养,发掘家乡的美,创造荣昌更美好的明天!”老师对家乡的熟悉、热爱和关注程度让我感到惊奇,似乎也感染了我,渐渐地,我有了无地自容的感觉。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毕业那一刻,我回到了荣昌。

来接我们的是一位公安局姓陈的驾驶员,开车走的老成渝路,依旧需要六个小时左右。陈老师说明年就可以走高速路了。这个消息,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荣昌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全体同学都欢呼雀跃:这下好了,荣昌与重庆之间距离缩短了,荣昌的发展不可估量。

荣昌的改革发展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提速的。

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也吹绿了荣昌的每个角落。地处重庆西大门的荣昌不再偏僻,不再是一个悄无声息的小县城,他在怒吼、在咆哮,他要为渝西门户争光。

作为荣昌平安的守护者,我见证了荣昌飞速发展的历程。户籍改革,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拓展无不显示出荣昌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最近几年,荣昌的发展目标,是城市人口达一百万,城区面积达一百万平米,建成“双百”城市的愿景,这是何等大手笔的发展建设蓝图,要把它变为现实,无不需要我们每个荣昌人超常的努力和付出。

就在前段时间,荣昌的定位又发生了变化,荣昌已成为融入主城的二十一个区县之一的桥头堡城市,这是值得我们每个荣昌人欢心鼓舞的事。我想,这也是我们当代每个荣昌人的梦想和骄傲,而这个梦想的实现,与我们每个荣昌人热情辛勤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这就应了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

最近,一个来自渝中区的警院毕业生对我说,现在要想到荣昌来工作,必须要公安联考成绩相当靠前才能实现。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不用说,大家也明白,荣昌的地位在重庆已显著提升了,它已融入到了重庆主城这个圈子。习总书记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也为我们荣昌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改革的东风,荣昌的发展不可限量。

我庆幸我是荣昌人,庆幸回到了荣昌,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我要大胆地向世人喊出来:“我是荣昌人,荣昌是个好地方!”

作者邓义坤

【作者简介】

邓义坤,荣昌区公安局古昌派出所教导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荣昌区国学研究会副主席、荣昌区作家协会员,喜欢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地方报刊杂志,出版散文综合集《棠味》。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