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荣桥——濑溪河流经荣昌的第一座桥。据史料记载,大荣桥始建于明朝正德初年,于清代进行重建。大荣桥始建时,濑溪河名叫“濑婆溪”。当时,大荣桥东西两岸分别属于荣昌和大足境内,因此名为大荣桥。建成后,它便成为了连接荣昌和大足的主要通道。
濑溪河,水连上下,川流不息;大荣桥,桥接两岸,通行无阻。
因为大荣桥的历史以及建造形制等颇有特点与研究价值,所以,2009年,被纳入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目前荣昌区唯一一座被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桥。
踏 痕
大荣桥是一座石质平桥,明清时期,这样的石桥比较多。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留下了很多岁月的痕迹。踏痕——便是其中一个有利的见证。
由于古时,大荣桥是连接两岸最主要的通道,两岸行人通行,商贾来来往往,还有马或骡子运输货物……踩出了一道又一道踏痕。据测算,踏痕最深的地方达到8公分。
馒头榫
大荣桥全长116米,宽1.75米。一共有27个桥墩,26跨。现在在一些桥墩上能看到一个凹下去的长方形深痕,这些深痕的作用是什么?
原来,在建桥时,每一个桥墩都是有龙头、龙尾的。这些深坑,其实是用来稳固龙头和龙尾的。这里,就要说到古时建筑中常用到的榫卯结构。它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常用于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但在古代一些桥梁的建造上,也大量运用榫卯结构。
如大荣桥桥墩的龙头龙尾正是榫卯结构当中的榫子,嵌入相对应的海眼,就形成了垂直的馒头榫结构。即使未用任何粘结物填缝,却能保持稳固性。
仅存的龙尾
大荣桥的27个桥墩上,原本都有龙头和龙尾。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象征“龙吞来水”,是用来保佑石桥不被洪水破坏的。历经岁月洗礼,而今只残留下中部的一个桥墩上的龙尾,在孤独地守望着。龙尾上的龙鳞还依稀可见,盘踞的形态仍能清晰辨认。
大青石
大荣桥的桥面全由平整的大青石铺就,每一块石板厚度都在50公分,重量都高达10吨以上。那在科技不够发达的过去,人们是如何将这些大型石板运送过来进行修建的呢?
专家分析:中国古人早在600年前,就采用一种“旱船拖运”的方法。在巨石下面垫上粗大的圆木,这样通过“拉旱船”的方式来进行移动,从而达到运输的目的。
这座美丽的大荣桥,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艺术的一个体现。正是工匠们巧妙的设计,使得大荣桥数百年仍能正常使用,且历经多次洪水却安然无恙。
数百年来,大荣桥默默守护着这座小镇,凝视着濑溪流水,见证着沧桑岁月……
主办: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903338624@QQ.com
版权所有:荣昌区融媒体中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海棠大道80号 邮编:402460 技术支持:华龙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渝ICP备2020011814号-1 举报电话:61471263 举报邮箱:1647737032@qq.com
荣昌区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6147126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210015
渝公网安备 50022602000312号 电话:85267948 邮箱:qrmtzx123@163.com